“不只选好作品,更要选好苗子”——2023青创赛侧记

腾讯网   2023-08-28 06:11:16

4月21日-22日,第37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展示活动在金华市举行,来自全省11地市的参赛选手、科技辅导员、观摩人员等800余人参加。视觉中国供图

5月14日,南宁,在第37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名参赛小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智能晾晒机”作品。视觉中国供图


【资料图】

5月14日,南宁,在第37届广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一名参赛小学生在展示自己的“神奇的纸桥”作品。视觉中国供图

ChatGPT、碳中和……一个个围绕社会热点展开的议题出现在大屏幕上,参赛选手们以小组讨论、代表作答、补充发言的形式阐述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评委席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观察着选手们的表现,一一打分。

这是不久前在湖北武汉举办的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创新素养和综合素质考察环节发生的一幕。

“大赛今年新加的环节,能够让评委借助新的形式更全面地观察学生。”大赛评委、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说。

在他看来,相比于以往的单从作品角度选才,赛制的改革更加注重对青少年创新素养和科研潜质的考察和引导。

在本届大赛上,学生们的参赛作品有哪些新特点?大赛呈现出怎样的新风尚?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不同表现?连日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随赛事进行了走访。

一款可移动的家庭智能如厕椅,是来自湖南湘潭四年级小学生王浩同的参赛作品。

这一创意,源自去年暑假里,王浩同在爷爷奶奶家生活时的观察。“爷爷奶奶都接近80岁了,去卫生间上厕所蹲下、起身很不方便,我就想设计一款如厕椅,能够方便他们上厕所……”

2022年9月,王浩同着手设计这款作品,大半年里对方案进行了4次更改、完善。这次在展出时,他注意到测量血压的传感器安装位置略低,使用起来不够灵敏,决定“回去后就接着调整”。

在青少年科创成果竞赛作品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诸如方便下肢瘫痪老人出行的多功能代步车、利用AI技术检测肺部疾病的仪器等着眼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创意作品不在少数。

这些作品,又因参赛者所在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发明,改善垃圾处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是中国香港英皇书院高中生尹蔚朗等3人设计作品的初衷。

尹蔚朗发现,目前的垃圾处理方式会产生很多温室气体,他希望能通过发明,来助力国家提出的“2060碳中和”目标达成。未来他计划在大学里继续这一方面的研究。

湖南省长沙县第一中学学生杨丰屹设计的老鼠追踪设备灵感来源于他的家乡。

长沙县有着大片的红薯地,杨丰屹的爷爷奶奶家的农田里也种植着红薯,而繁殖迅速的黄毛鼠会将大量红薯啃坏。

“这么多老鼠,猫都抓不过来。”为了更好地捕捉老鼠,自小学二年级开始就喜欢研究机器人的杨丰屹运用所学知识,在老师的协助下发明了通过传感器能够自动识别目标物、实现自动追踪的装置,从而让田地里的老鼠无所遁形。

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学生王静怡是白族,她的作品是一份为了传承白族语言的调查研究报告。

没有文字作品流传下来是白族语言传承过程中遇到最大问题。老师告诉王静怡,没有文字的语言在200多年之后就会消失。

“我听到时很心痛。”王静怡说。她通过视频访谈和问卷调查多方调研,并和当地白语协会取得联系,共同推进白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父母希望我能把白族的故事讲遍天下。”王静怡表示,未来会继续带着这份使命走下去。

“贴近生活之外,也要注意运用系统思维去完善作品。”现场评委、来自国内一所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授说,在这些孩子中,香港学生的作品不仅有创意、注重实际调研,也着重顶层设计,这值得一些内地学生借鉴。

这位评审专家说:“当然,举办这个大赛不仅仅是为了去评选出优秀的作品,更多的是要选拔出真正有创意、善思考的学生,从而也激发出更多青少年的创新热情。”

“您好,要不要了解一下我的作品?”8月22日,在大赛现场,一名来自上海的准高三学生分发着印有自己作品简介的宣传页。他的参赛作品是关于检测、去除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物质的研究。

一名来自北京的初中生,带来的作品是一款通身红色的人形机器人。

“制作它的初衷是‘陪自己玩’。”他解释,新冠疫情期间自己在家锻炼太枯燥,于是决定研究出一个能陪自己做运动的机器人。在没有老师和其他帮助的情况下自己从网上找相关软件生成程序,在家做出了作品。

有学生表示,参赛仅仅为了锻炼课堂之外的实践能力、丰富人生体验。

“秦腔是陕西的非遗文化,我们青年学生应该怎么保护、传承它?”18岁的焦梓眙怀抱着这个愿景展开“秦腔现状调查与非遗传承研究”,最终撰写出论文,提出了秦腔非遗传承的“新途径”。

参赛前,凭借高考成绩焦梓眙已被四川大学录取。“参加这次大赛,我最看重的是调研以及参赛全过程的体验。”焦梓眙说。

在广西代表队领队、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杨威看来,参加科创大赛,要“让学生真正回归到‘科学、创新’的本质上来”。

杨威介绍,在广西,省级青少年科创大赛首先会筛掉一些明显超出参赛者年龄段知识水平的作品,还会对作品“查重”。同时,在颁发给获奖者的荣誉证书上,会特别标注“此证书不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字样。

“这就是一个平台,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引导孩子们展示、交流与学习。”一位物理和工程学领域的评委所说,本次大赛的目的并不是选出达到科学家标准的“高精尖产品”,而是给学生一个利用日常生活中易获取的资源动手实践创意的机会。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士评委表示,有的学生参赛作品很优秀,但比较怯场,无法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我风采。对此,他呼吁,应多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科学沙龙等活动,引导学生锻炼表达与思辨能力,敢于提出问题,同时培养协作意识。

另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评委也提到,科创大赛本身就是对于选手全方位的锻炼,重要的是提出创意、实践,以及在大赛过程中打开眼界、拓展思维。同时,通过评委的面对面交流指导,对选手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创新素养,树立科研志向。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朱娟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最新供应

更多